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竞争更为复杂严峻,由此将推动化学和材料学科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前,应用化学的发展面临着多点突破更突出、交叉融合更深入、转移转化周期更短、支撑带动作用更强的严峻竞争形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杨小牛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研究所将发挥学科优势,带动产业进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2009年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实施新一轮发展的策略的开局年,研究所对科技布局做了逐步优化调整为“3.10”,即:聚焦资源与环境、先进材料和新能源三大领域;开发稀土、二氧化碳、植物和水四类资源;发展先进结构、先进复合和先进功能三类新材料;开拓洁净、高能量密度存储和节能三类新能源。
随后,长春应化所在客观审视自身基础和优势的基础上,以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新方向开辟、系统解决方案、重大社会经济效益为着力点,凝练出了以一个特色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为核心的战略重点布局,简称“一三五”规划,并纳入研究所“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杨小牛指出,“一三五”规划不仅凝练了未来5年有望产出的重大成果和创新贡献,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5~10年长春应化所新的竞争优势、新的重大突破方向和新的重要使命。
其中,三个重大突破是: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聚乳酸树脂和二氧化碳基聚合物、合成天然橡胶稀土异戊橡胶、稀土及钍资源清洁低碳冶金技术;五个重点培育是: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分析方法和仪器、稀土功能材料、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先进化学电源关键材料。
令人欣喜的是,“十二五”期间长春应化所着力发展的重点项目均实现了规模产业化,研制出功能化聚烯烃、稀土顺丁橡胶、稀土交流LED发光材料、聚酰亚胺树脂与纤维等产业化成果,开发了高强囊体材料、航天吸水材料、水润滑轴承、含氟热缩材料、热障涂层等材料。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5项,论文被引次数和专利授权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5名,科研合同经费总额达18.8亿元。在2014年中科院组织的“一三五”国家专家诊断评估中,长春应化所参评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和电分析化学三大主学科,均被评为国际一流。
2015年5月,经中科院党组决定,长春应化所成为中科院特色所首批试点建筑设计企业。
“进入特色所首批试点建设单位,对我们来说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严峻挑战。”杨小牛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长春应化所实现了整体进入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目标,不仅在资源配置和人事政策等方面获得了院里的有力支持,更标志着研究所进入了一个以“三个面向”为重要指引、以“四个率先”为战略目标的改革创新发展新阶段。
围绕特色所建设,长春应化所实施了八大创新举措,比如,按照学科专业设立固定的组织单元(实验室),根据领域布局设立非固定科研组织单元。杨小牛表示,固定与非固定组织单元相互支撑和补充,也是长春应化所学科布局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利于解决PI(课题组长)制导致的碎片化问题,还有利于提高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综合服务支撑能力,以及跨学科多领域技术集成攻关能力,衍生新的科技增长点和新的优势创新团队。
同期,长春应化所确定了“十三五”规划与特色所试点建设、所长任期目标同步发展的基本路径,制定了“一三五”规划年度实施方案,与三个重大突破项目负责人签订了任务书,每个重大突破项目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中试装备费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厂房的支持,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被院里评为优秀规划,获得专项奖励经费。
截至目前,长春应化所“十三五”期间的三个重大突破取得了系列进展,如,开发出稀土交流LED植物灯,已在山东和东北等地推广使用;开发出稀土掺杂的多核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的高效和高选择性合成,建成万吨级汽车内饰水性胶生产线;突破了高碳高耐磨水润滑轴承生产的关键技术,建成3000吨/年专用料和10万件 /年轴承生产线,获挪威、美国、法国、英国等7个权威船级社的认证,实现了数十艘舰艇的列装和200余艘民船的应用;首创流程短、成本低、纯度高的烯醛气相一步化学法制备异戊二烯单体产业化关键技术,建成百吨级生产线,为合成橡胶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原料。
产业平台建设方面,长春应化所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夯实在长春、杭州、青岛、常州等地建设的新材料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实行事业部管理,吸引和富集社会资本,使其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和收益分配权。
以化学为基础和支撑的先进材料与制造、能源资源、生态与环境、现代农业和生物、空间海洋、人口健康等领域已变成全球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主题和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与其相关的科学技术创新所引发的革命性突破和以围绕化学及其延伸学科超前布局、优先发展、专项部署为特点的国际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中科院在《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的战略选择》中,把我国“十三五”期间着力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归结为能源、资源、材料与制造、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等十大领域。
紧扣“科学技术创新2030重点项目”和《中国制造2025》、东北新一轮振兴等国家战略布局,以及“十四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长春应化所统筹调动全所的研究力量,创新大体量、长周期、全链条开展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着力争取重大任务,致力重大创新突破,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具体举措有:聚焦国家重点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现代能源、生物医用和生态环保等领域,逐步加强战略研究、项目遴选组织,推动成果精准转化;聚焦区域重大需求且长春应化所有独特优势的重要方向,加强凝练论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和重大示范转化工程;聚焦有合作基础和前景的大型国有和非公有制企业,强化战略支点,加强深度合作,形成以支撑引领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和新的合作增长点。
杨小牛精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前瞻认识到来自各种创新单元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更看重面向市场,加强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期在未来竞争合作协同发展的环境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