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轴股份:从“老厂子”到“小巨人”
发布时间:2024-12-12 作者: 新闻中心
在江南水乡苏州,有一家专注于滚针轴承细致划分领域的“老厂子”,这里曾经诞生中国第一支滚针、第一套滚针轴承、第一部轴承行业标准和滚针轴承“中华”商标。历经六十余载风雨的老厂整体改制后,在董事长张文华等管理团队带领下,坚持以管理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客户调整、市场调整,焕发新生,逐步转型成为国际知名
2021年,苏轴股份成为首批北交所上市企业后,坚定“专精特新”发展趋势,不仅入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还入选了北交所推出的首条北证50指数样本股,并纳入北交所融资融券标的。从“老厂子”到行业“小巨人”,正在拓展航天航空、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全新应用领域,致力于成为“国际优秀的滚针轴承企业”。
轴承是承载轴的零件,被称为“机械的关节”,它的基本功能是支撑旋转轴或其他运动体,引导转动运动或移动运动,并承受由轴或轴上零件传递而来的载荷。的前身就是苏州轴承厂,工厂创建于1958年,当年的厂址位于苏州老城区仓米巷。
“仓米巷现在已经是旅游景点了。”站在新厂区的智能磨工车间自动化产线年大学毕业进厂的张文华感慨道,苏州轴承厂在上个世纪就曾经历辉煌,在20世纪60年代初,企业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支滚针、第一套滚针轴承;70年代末,企业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轴承行业标准;80年代,企业还注册了“中华”商标。
“滚针轴承区别于别的类别轴承的最突出特点,是小空间、大负荷。”跟轴承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张文华回忆说,身处一个相对小的细分赛道,苏轴股份也曾经历过“诱惑”。
“我们当时想做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因为这两个产品是轴承中的主流产品。但是,不论是技术、工艺还是市场等,我们都不具备优势。我们及时放弃了这块业务。”张文华表示,当时专注主业的决定是对的,如果当时做了其他轴承,精力分散了,技术上就达不到要求,是以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竞争。集中精力做滚针轴承,谁都无法与苏轴竞争。
专注滚针轴承的苏轴股份,倾注大量资源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在苏轴股份的智能磨工车间,从上料到成品出料,全过程都能够最终靠智能化设备来完成。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这里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5倍,利用10%左右的工厂面积,提供近30%的产量。
在专注细分赛道的同时,张文华和团队伙伴们还坚持大胆对标世界一流。在对标德国舍弗勒的过程中,苏轴股份先做顶层设计,列出19项重点任务。“在对标过程中,我们经历从仿制到创新的改变,并利用自身优势,和客户保持更好的开放共享关系。”张文华介绍说,鉴于先进生产检测设备的引进越来越难,在打破技术壁垒的同时,打造企业自身技术“护城河”,苏轴股份组建非标自动化团队,完成设备从单功能到多功能、再到模块集成化的升级。目前,公司研发投产的国内首条冲压外圈半刚性球轴承装配生产线,在市场上取得独特优势。公司的滚针轴承产量,在轴承行业同种类型的产品中位列前茅,为国内滚针轴承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
在主业丰收的同时,苏轴股份在长期资金市场也迎来收获季。2014年1月24日,苏轴股份成功挂牌新三板;2016年首批入选创新层;2020年7月,晋级新三板精选层;2021年11月15日,随着新三板精选层公司整体被平移进入北交所,苏轴股份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
半年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苏轴股份2024年1至6月营业总收入为3.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94%;纯利润是7400.6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99%。张文华表示,近几年公司经营呈现利润增长率大于营收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管理层注重夯实主业,强化内部管理,做好降本增效。
张文华介绍,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对轴承的要求是低噪音、长寿命、高转速,这对滚针轴承来讲颇具挑战。近年来,苏轴股份在加强开发配套新能源汽车新型滚子滚针轴承,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7%至9%之间。目前,苏轴股份已经与国内外主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进行配套合作。
公司也在积极拓展除汽车行业外的其他下游应用领域,航空航天、等有望成为公司的新增长极。公司的滚针轴承系列新产品已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关节部分多年,交叉滚子轴承是精密减速器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壁垒较高,国内具备量产能力的厂商少,公司未来有望借助该产品进一步巩固在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
“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良好的竞争力。”对于产品出口,张文华介绍,苏轴股份已经赢得慢慢的变多国际企业的信赖,并成为其产品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2024年公司出口增长率超过20%。张文华表示,苏轴股份会继续扩大国际化步伐,目前公司在德国有子公司,未来也有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的想法。
张文华表示,苏轴股份经历几度变迁,始终聚焦于滚针轴承、深耕发力,成长为行业“小巨人”。“未来,我们初心不变,将以优秀的业绩为投资者带来稳定可持续的回报。”